学用脱节使大学生未销先滞
缑氏镇大学生村官之家 :: 交流融通
第1页/共1页
学用脱节使大学生未销先滞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某种商品生产过量,要么降价,要么滞销。所以大学生求职薪酬屡创新低,很多人求职无望。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很重要,但科学地“接轨”更重要。
大学生们当前的境遇,暗合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学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工作却越来越难找。前几天,广东省高校本科生专业招聘会上,2.8万名毕业生排队进场的长龙一度超过一公里,很多人排队4小时才获面试几分钟。
论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白领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难题,还有大学扩招、求职心态、就业政策僵化、自主创业艰难等方面,不一而足,但大学生们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技能偏少的状况也客观存在,这归因于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了。《东亚经贸新闻》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访的学生家长中,62%的家长认为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轨是目前大学存在的最大弊端。细究起来,至少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千篇一律”。大学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严重同质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占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超过70%,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超过60%。有的高校为了“升格”,有的为了搞创收,即便是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冷门”专业也门门都有,强调文、理、工、农、商、医、经、法等样样俱全,强调“综合性”,却对薄弱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避而不谈,如此办学,近乎误人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某种商品生产过量,要么降价,要么滞销。所以大学生求职薪酬屡创新低,很多人求职无望。
其次是“一成不变”。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经年不变脱离现实,授课内容空洞化、教育方法模式化,导致学生接受数年“熏陶”后与现实社会十分隔膜,“批量生产”的多为“书呆子”型人才,无法快速融入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虽在2006年就提高到了22%,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大学生比例并不高,之所以仍然就业困难,跟高校“以产定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求解之道虽千头万绪,但有一点不容回避,那就是改变错位的教育理念,调动其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使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市场需求“接轨”。
不过,与市场需求“接轨”并非一味蛮干,也要认清市场形势,避免盲目跟风。近年来高校专业就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看到哪个专业“热门”就盲目上马。比如,计算机热潮中,许多高校匆匆忙忙把很多相关专业“打扮”得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中国加入WTO前后,高校一窝蜂地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类似的还有新闻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专业,“大跃进”之后又快速“鸡肋化”。看似紧跟市场需求,实则“盲目投资”,有的新专业甚至首届毕业生就遭遇就业难。
据悉,美国大学设置新专业一般会先到业界调研,研究该专业方向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并发掘相关可以拓展的领域,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这种专业调整手段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看来,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很重要,但科学地“接轨”更重要。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董莹莹
大学生们当前的境遇,暗合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学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工作却越来越难找。前几天,广东省高校本科生专业招聘会上,2.8万名毕业生排队进场的长龙一度超过一公里,很多人排队4小时才获面试几分钟。
论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白领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难题,还有大学扩招、求职心态、就业政策僵化、自主创业艰难等方面,不一而足,但大学生们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技能偏少的状况也客观存在,这归因于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了。《东亚经贸新闻》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访的学生家长中,62%的家长认为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轨是目前大学存在的最大弊端。细究起来,至少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千篇一律”。大学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严重同质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占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超过70%,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超过60%。有的高校为了“升格”,有的为了搞创收,即便是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冷门”专业也门门都有,强调文、理、工、农、商、医、经、法等样样俱全,强调“综合性”,却对薄弱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避而不谈,如此办学,近乎误人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某种商品生产过量,要么降价,要么滞销。所以大学生求职薪酬屡创新低,很多人求职无望。
其次是“一成不变”。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经年不变脱离现实,授课内容空洞化、教育方法模式化,导致学生接受数年“熏陶”后与现实社会十分隔膜,“批量生产”的多为“书呆子”型人才,无法快速融入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虽在2006年就提高到了22%,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大学生比例并不高,之所以仍然就业困难,跟高校“以产定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求解之道虽千头万绪,但有一点不容回避,那就是改变错位的教育理念,调动其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使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市场需求“接轨”。
不过,与市场需求“接轨”并非一味蛮干,也要认清市场形势,避免盲目跟风。近年来高校专业就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看到哪个专业“热门”就盲目上马。比如,计算机热潮中,许多高校匆匆忙忙把很多相关专业“打扮”得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中国加入WTO前后,高校一窝蜂地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类似的还有新闻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专业,“大跃进”之后又快速“鸡肋化”。看似紧跟市场需求,实则“盲目投资”,有的新专业甚至首届毕业生就遭遇就业难。
据悉,美国大学设置新专业一般会先到业界调研,研究该专业方向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并发掘相关可以拓展的领域,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这种专业调整手段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看来,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很重要,但科学地“接轨”更重要。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董莹莹
缑氏镇大学生村官之家 :: 交流融通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