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 氏 镇 志
缑氏镇大学生村官之家 :: 资源共享
第1页/共1页
缑 氏 镇 志
缑氏镇地处七朝古都偃师市南部、郑汴洛经济带上,约介于北纬34°34′,东经112°48′之间。东连府店镇;西接大口乡、高龙镇;南傍万安山麓;北依白云岭并与顾县镇接壤。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00余亩,辖24个行政村、所辖72个自然村、273个村民组,总人口6.3万。其中马屯村为回民族居住区,金屯、布村、贾屯三个行政村为回汉杂居村,共有回民5100多人。镇辖区缑氏村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9000余人。全镇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120 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6628元,财政收入达到235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3391万元,居民人均储蓄35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
缑氏大约有5000 年的文明史,因周灵王皇妃姓缑且诞生于此而得名。公元前21世纪,这里已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秦汉建县制起,缑氏曾11次设县,至宋熙宁8年废县,后划入偃师至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缑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境内交通便利,207国道横穿东西;顾刘路、偃登路纵贯南北。西距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新兴工业城市洛阳40公里,东距省会郑州90公里,区位优越。
作为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的缑氏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境内沿浏河一线的灰嘴、程子沟、崔河等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境内保存有玄奘故里、玄奘寺、玄奘陵园、灰嘴遗址、刘国故城、唐太子李弘陵、唐昭宗李晔和陵、程震墓、武氏陵园、东汉蔡伦造纸河遗址、永庆寺、道教圣地泰山庙、仙鹤观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是古代通洛大道的咽喉要塞,东南20里有东汉八大关隘之首的“抻辕关”,曾是历代帝王朝谒中岳必经之地。武则天、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元好问等历史文化名人经此均留有美妙佳句句,如武则天的“秋云寂寞秋风轻,缑氏山头月正明”、李白的“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等,已成千古绝唱。同时,这片热土还孕育出了许多华夏精英和历史名流,如东汉经学家杜子春、东汉太尉庞参、唐代宰相武元衡、宋代兵部起居郎陈太素、元代监察御史程震、清代武探花郝腾蛟等,都是一代骄子,是缑氏人民的宝贵财富和骄傲。特别是诞生于此的唐代著名高僧、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玄奘法师更是誉满华夏、名扬四海。国内外僧俗界、文化界许多名流因慕名前来玄奘故里谒拜玄奘法师和到此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缑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到玄奘故里观光的中外游客达百万人次。2008年经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整体规划、预计总投资近8亿人民币的“玄奘故里旅游区项目”,已由河南省上报国家发改委,是2009年省重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目前投资1.6亿元人民币的玄奘寺工程正在施工,缑氏玄奘旅游区将成为整个中原黄金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精品。
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缑氏出现了像杨源懋(清末进士,民国时期任河南省省议会议长,是偃师教育发展改革的先驱)、杨蕴玉(女,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芝圃(新中国成立的河南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郭晓棠(原河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晋清(又名叶林,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副市长)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皮定钧将军领导的抗日支队,英勇善战,取得了偃师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缑氏从而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素有“小延安”之美称。
缑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8万余亩,多年来,粮食总产居洛阳157个乡镇之首。经过结构调整,农业已基本形成以小麦、玉米以及葡萄、蔬菜、花卉为主的综合种植模式和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养貂、养貉等多种养殖并存的格局。近年来,缑氏紧紧围绕“抓特色农业、促经济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特色农业主要产业葡萄种植达1.2万余亩,成为河南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生产的葡萄因颗粒大、色度鲜、糖分高、穗型美,口感好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优点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全镇相继建成了葡萄生态观光园和葡萄酒业公司,鲜食葡萄及葡萄酒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大关。2002年缑氏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2003年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底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定为“全国第四批标准化一类示范区”。奶牛养殖业主要有洛阳慧泉、洛阳富民、偃师鹏程等三大奶牛养殖公司组成,存栏总量达4000余头;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蒙牛、巨尔、阿新等著名成品牛奶生产公司的原奶供应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随着优惠政策、优化环境和优质服务等配套措施日益完善,使招商引资效果明显,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目前,全镇已基本形成耐火材料以洛阳耀福、机车配件以豫铁、电子以康联、食品加工以六和、鼓乐器制作以马屯等为龙头的五大支柱产业。
缑氏镇的文娱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孙坡与官庄、扒头的狮子舞、扒头与缑氏的二鬼摔跌、双泉的排鼓、化寨的龙灯、缑氏村四大社火(火神社、龙王社、化寨狮子、眼光社)和老年太极拳、柏谷坞的腰鼓队等都以其精湛的技艺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
缑氏教育发展较快,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设施逐步完善。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在校生2300余人;完小12所,在校生5200余人。全镇在职教师371人。连年来,中招升学及体育竞赛等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1983年缑氏被国家命名为传统“体育之乡”。
缑氏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轨道。目前全镇有综合性卫生院一所,外聘专家一名,主任医师一名,医务人员26人,新投资56万元扩建病房1200平方,可容纳110人住院治疗。集体卫生室26所,合格执业医务人员90余名。全镇百姓的看病就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基本解决了群众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的看病难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机械化作业所逐步取代。缑氏镇小型耕作机械早已普及,近年来,全镇大型收割机、播种机不断增加,目前,综合大型机械农具数量已超过30余台,农民田间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为保证农业丰收创造了物质基础。
缑氏镇境内有丰富的水系和较完善的水利设施,主要有擂鼓台、马涧河、夏后寺、刘河一库、刘河二库五座小型水库,汛期蓄水总量60万立方米,对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陆浑灌渠穿境而过,使南部山地灌溉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近年来,累计投资420万元,解决8000余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春季又多方筹资 18万元,新打机井6眼,修复 旧井20余眼,为抗旱保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镇现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电力供应充足。2009年6月高龙缑氏府店一线22万伏高压线路建成后,缑氏镇变电站将成为偃师南部山区的电力枢纽,使12万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有效保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家电下乡”促消活动。使千家万户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带来的幸福生活。缑氏镇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6%,空调、冰箱、手机、电脑等现代高档商品也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中,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先后筹资3600余万元,修建道路 180公里。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面改善了6.3万缑氏人民的出行条件。
党的“***”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缑氏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全镇以修路、打井、卫生、环保、娱乐、商贸综合开发、村容路貌集中整治为载体,加大整治力度,效果明显,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6年7月15日,***总理亲自视察了缑氏的新农村建设,并给于了高度评价。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举行了“玄奘之路”首发启动仪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参观玄奘故里,并对玄奘故里开发做出重要指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师市政府共同举办了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玄奘故里后续开发即将掀起新一轮热潮;2009年4月9日,偃师市第四届西亳文化艺术节暨玄奘法师诞辰1409周年庆典活动在玄奘故里隆重举行。缑氏正以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绚丽的风采。
缑氏大约有5000 年的文明史,因周灵王皇妃姓缑且诞生于此而得名。公元前21世纪,这里已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秦汉建县制起,缑氏曾11次设县,至宋熙宁8年废县,后划入偃师至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缑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境内交通便利,207国道横穿东西;顾刘路、偃登路纵贯南北。西距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新兴工业城市洛阳40公里,东距省会郑州90公里,区位优越。
作为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的缑氏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境内沿浏河一线的灰嘴、程子沟、崔河等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境内保存有玄奘故里、玄奘寺、玄奘陵园、灰嘴遗址、刘国故城、唐太子李弘陵、唐昭宗李晔和陵、程震墓、武氏陵园、东汉蔡伦造纸河遗址、永庆寺、道教圣地泰山庙、仙鹤观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是古代通洛大道的咽喉要塞,东南20里有东汉八大关隘之首的“抻辕关”,曾是历代帝王朝谒中岳必经之地。武则天、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元好问等历史文化名人经此均留有美妙佳句句,如武则天的“秋云寂寞秋风轻,缑氏山头月正明”、李白的“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等,已成千古绝唱。同时,这片热土还孕育出了许多华夏精英和历史名流,如东汉经学家杜子春、东汉太尉庞参、唐代宰相武元衡、宋代兵部起居郎陈太素、元代监察御史程震、清代武探花郝腾蛟等,都是一代骄子,是缑氏人民的宝贵财富和骄傲。特别是诞生于此的唐代著名高僧、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玄奘法师更是誉满华夏、名扬四海。国内外僧俗界、文化界许多名流因慕名前来玄奘故里谒拜玄奘法师和到此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缑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到玄奘故里观光的中外游客达百万人次。2008年经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整体规划、预计总投资近8亿人民币的“玄奘故里旅游区项目”,已由河南省上报国家发改委,是2009年省重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目前投资1.6亿元人民币的玄奘寺工程正在施工,缑氏玄奘旅游区将成为整个中原黄金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精品。
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缑氏出现了像杨源懋(清末进士,民国时期任河南省省议会议长,是偃师教育发展改革的先驱)、杨蕴玉(女,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芝圃(新中国成立的河南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郭晓棠(原河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晋清(又名叶林,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副市长)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皮定钧将军领导的抗日支队,英勇善战,取得了偃师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缑氏从而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素有“小延安”之美称。
缑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8万余亩,多年来,粮食总产居洛阳157个乡镇之首。经过结构调整,农业已基本形成以小麦、玉米以及葡萄、蔬菜、花卉为主的综合种植模式和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养貂、养貉等多种养殖并存的格局。近年来,缑氏紧紧围绕“抓特色农业、促经济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特色农业主要产业葡萄种植达1.2万余亩,成为河南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生产的葡萄因颗粒大、色度鲜、糖分高、穗型美,口感好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优点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全镇相继建成了葡萄生态观光园和葡萄酒业公司,鲜食葡萄及葡萄酒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大关。2002年缑氏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2003年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底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定为“全国第四批标准化一类示范区”。奶牛养殖业主要有洛阳慧泉、洛阳富民、偃师鹏程等三大奶牛养殖公司组成,存栏总量达4000余头;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蒙牛、巨尔、阿新等著名成品牛奶生产公司的原奶供应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随着优惠政策、优化环境和优质服务等配套措施日益完善,使招商引资效果明显,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目前,全镇已基本形成耐火材料以洛阳耀福、机车配件以豫铁、电子以康联、食品加工以六和、鼓乐器制作以马屯等为龙头的五大支柱产业。
缑氏镇的文娱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孙坡与官庄、扒头的狮子舞、扒头与缑氏的二鬼摔跌、双泉的排鼓、化寨的龙灯、缑氏村四大社火(火神社、龙王社、化寨狮子、眼光社)和老年太极拳、柏谷坞的腰鼓队等都以其精湛的技艺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
缑氏教育发展较快,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设施逐步完善。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在校生2300余人;完小12所,在校生5200余人。全镇在职教师371人。连年来,中招升学及体育竞赛等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1983年缑氏被国家命名为传统“体育之乡”。
缑氏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轨道。目前全镇有综合性卫生院一所,外聘专家一名,主任医师一名,医务人员26人,新投资56万元扩建病房1200平方,可容纳110人住院治疗。集体卫生室26所,合格执业医务人员90余名。全镇百姓的看病就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基本解决了群众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的看病难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机械化作业所逐步取代。缑氏镇小型耕作机械早已普及,近年来,全镇大型收割机、播种机不断增加,目前,综合大型机械农具数量已超过30余台,农民田间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为保证农业丰收创造了物质基础。
缑氏镇境内有丰富的水系和较完善的水利设施,主要有擂鼓台、马涧河、夏后寺、刘河一库、刘河二库五座小型水库,汛期蓄水总量60万立方米,对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陆浑灌渠穿境而过,使南部山地灌溉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近年来,累计投资420万元,解决8000余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春季又多方筹资 18万元,新打机井6眼,修复 旧井20余眼,为抗旱保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镇现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电力供应充足。2009年6月高龙缑氏府店一线22万伏高压线路建成后,缑氏镇变电站将成为偃师南部山区的电力枢纽,使12万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有效保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家电下乡”促消活动。使千家万户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带来的幸福生活。缑氏镇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6%,空调、冰箱、手机、电脑等现代高档商品也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中,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先后筹资3600余万元,修建道路 180公里。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面改善了6.3万缑氏人民的出行条件。
党的“***”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缑氏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全镇以修路、打井、卫生、环保、娱乐、商贸综合开发、村容路貌集中整治为载体,加大整治力度,效果明显,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6年7月15日,***总理亲自视察了缑氏的新农村建设,并给于了高度评价。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举行了“玄奘之路”首发启动仪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参观玄奘故里,并对玄奘故里开发做出重要指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师市政府共同举办了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玄奘故里后续开发即将掀起新一轮热潮;2009年4月9日,偃师市第四届西亳文化艺术节暨玄奘法师诞辰1409周年庆典活动在玄奘故里隆重举行。缑氏正以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绚丽的风采。
缑氏镇大学生村官之家 :: 资源共享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